【 關 於 本 堂 】

 

《 地 址 、 電 話 及 聯 絡 資 料 》

地 址:
地 圖

香港 柴灣 常安街 77號 發達中心 6/F

6/F Federal Centre, 77 Sheung On Street, Chai Wan, Hong Kong

網 址:

http://www.cmacw.org.hk

電 郵:

cmacw@cmacw.org.hk

電 話:

2965 9377

傳 真:

2965 9347

《 本 堂 同 工 》

堂 主 任
牧師:

楊 靖 紀
牧 師

週一休息

傳 道:
 

梁 婉 華
傳 道

週一休息

半職福音幹事:
 

鄭 淑 娟
女 士

週一休息

半 職 幹 事:
 

戴森豪先生

蕭靜珊小姐

週一休息

部份時間
堂 役:

 韓黃彩燕
女 士

週一、四、六
當值

實 習
神學生:
 

葉穗玲女士

宣教士:

 李世樂宣教士家庭(網上日誌:yamuel3.mysinablog.com

《 本 堂 執 事 》

尹志明弟兄(副主席)、黎鍾艷梅女士、
廖胡向欣女士、黎寶瑜小姐
(註:堂主任為當然執事會主席)

 

【宣道會信仰的重點】
本會篤信全部聖經為神藉聖靈所默示,是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準則。本會會徽是由十字架、洗濯盆、油瓶及冠冕,四種圖案所構成,表達福音的完備性。


 

十字架:

象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捨身,成全救恩。

洗濯盆:

象徵神使我們成聖的恩典,每日過聖潔的生活。

油瓶:

象徵聖靈的全備作為,包括醫治我們身體的疾病在內。

冠冕:

象徵耶穌基督再來,及得勝的基督徒及獲得的獎賞。

 

上述四個重點,簡稱「四重福音」(The Four-fold Gospel)。

 

【宣道會柴灣堂服社群的異象】

圖:陳蕙蓮姊妹

 

早前《時代論壇》曾以「教會重尋『派奶粉』精神」為封面主題,文中講到:「我想在貧富懸殊日熾的今天,香港教會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,亦需要去做」;我甚為認同。無疑傳揚福音比參與社會服務更重要,然而過去五年多在宣道會柴灣堂(下簡稱「柴宣」)參與社會服務的經驗,讓我體會到兩者可以是相輔相成的,禱願眾教會能成為「五餅二魚」,藉賴主恩祝福當下的港人!

(一) 耶穌的榜樣──有血有肉,全備福音。「耶穌出來,見有許多的人,就憐憫他們,治好了他們的病人。」(太十四14)

(二) 宣教的歷程──身體力行,服侍眾生。「小子們哪,我們相愛,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,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。」(約壹三18)

(三) 宗派的精神──非我惟主。宣道會創辦人宣信牧師嘗試以各種方法傳揚福音,他曾建立的一個「基督徒聯會」,其宗旨為「盡量傳福音──在那些被忽略的階層中用最有效、最實際的方法向他們傳福音」。「主的靈在我身上,因為祂用膏膏我,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。」(路四18)

(四) 柴宣的成長──五餅二魚的故事。「舉目向田觀看,莊稼已經熟了,可以收割了。」(約四35)

柴宣座落於柴灣的工業城內,故須更多的外展接觸街坊。我們接觸的多為生活上有需要的家庭或長者,神讓我們領受謙卑服侍的心,在開堂一年後便承接了支援翠樂長者活動中心的工作。

透過生命的接觸,教會聆聽到「孤獨」長者的心聲,並回應他們的需要。我們替長者申請平安鐘;又見證過長者如何棄假歸真,以至於信心堅定。猶記得替一位信主不久的離世長者安排安息禮拜後,家人對教會甚為感激,長者的遺孀從此常向鄰舍見證主恩,又領其他長者到教會來,讓他們晚年蒙恩。此外,教會亦於二○○一年開展了功課輔導服務。兩年多以來,學童相繼參與主日學及團契,可謂是服務所帶來的屬靈收穫!

回顧與前瞻,教會不再以「植堂口號」奮興信徒,卻轉化為具體的關懷「破碎生命」,教人心被恩感而事主事人,為主作鹽作光,討主喜悅!

作者為 前基督教宣道會柴灣堂堂主任 李世樂牧師

(文章錄自 宣訊月報 第四十期)

 


2016年01月4日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