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/06/24 – 誰是「宣教士」? – 楊靖紀牧師

牧者心聲

楊靖紀牧師

誰是「宣教士」?

若每一位信徒是「宣教士」,那麼沒有人是「宣教士」了。讓我說得清楚一點,有些人認為信徒所身處的地方就是宣教工場。若這是確實的話,我們就沒有需要投放大量資源、人力和物力予海外工場,讓那些少數的「宣教士」學習當地語言和適應當地文化。誠然,「宣教士」是獨特的。眾所周知,馬禮遜(Robert Morrison,蘇格蘭傳教士)於十九世紀來華傳教27年,但一生只帶領一人信主。從經濟角度來看,這樣低回報的投資真是浪費資源,對嗎?但若馬禮遜沒有來華,我們華人就沒有第一本翻譯的中文《聖經》、第一部《華英字典》、第一位接受洗禮和被按立的華人牧師—梁發。

當然,我們知道「使萬民做我的門徒」(make disciples)是耶穌向十一位門徒和我們所頒布的命令(太廿八20指出大使命的實踐,是直到世界的末了)。即使如此,不是每一個「使人作主門徒」的都是「宣教士」。現今宣教的危機是,教會相信所有人都是「宣教士」,導致忽略在海外「使人作主門徒」的任務。因着對「宣教士」定義的理解,在福音未及之地傳揚基督就顯得十分重要了。宣教永不是容易的,但若對「宣教士」沒有正確的理解,宣教便更加困難了。

當柴宣家盡力參與大使命,我們可以對宣教作三點反思。首先,自二十世紀開始,宣教運動與扶貧工作有着緊密關係,所以不少「宣教士」去到物資缺乏之地。但時移勢易,不少發達先進的國家仍是福音未及之地(例如日本、澳門、中國等)。不少未得之民是物質富裕的,但若他們沒有基督,他們就沒有盼望了。進一步而言,即使當地真的缺乏物資,「宣教士」也不能只為貧乏者提供麵包而不給予靈糧。其次,不少人認為「宣教士」是為專業人士而設。這個思維與第一點有關。正因扶貧不是易事,唯有某些專業人士(例如醫生、護士、行政管理人員等)才有資格成為「宣教士」。當然,這樣的想法是個迷思。事實上,任何身份(例如家庭主婦、地盤工人等)也可以成為有需要者的祝福。最後,我們經常以為「宣教士」必是屬靈偉人,但我們知道「宣教士」只不過是在海外「使人作主門徒」的人。當然,他們需要更多資源去完成其獨特任務,但這與屬靈的成熟程度沒有直接關係。

總的來說,不論在技能或屬靈上,只要有願作的心,我們也可以在外地成為福音使者,甚至成為「宣教士」,使未認識基督的人聽聞福音、跟隨基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