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/09/30 – 等候,一個學不完的屬靈功課 – 楊靖紀牧師

牧者心聲

楊靖紀牧師

等候,一個學不完的屬靈功課

每年我會帶領執事會進行計劃營,用一天來評估柴宣家的現況,並求問神的心意,籌劃未來的事工方向。在營會,我也營造空間,給執事會成員安靜在主跟前,等候及聆聽主的指引。活在高效率、見成果的大都會,等候可以是令人感到不安的經歷,特別我們不確定最終的結果。若我們對某議題稍為知道答案,不論是好與壞,我們比較容易接受結果。唯獨當神靜默無聲,不知祂何時和怎樣作出回應,我們彷彿落在無止境的黑暗裡。

焦慮存疑的等候是詩人向神的質問:「耶和華啊,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?要到永遠嗎?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?我心裡籌算,終日愁苦,要到幾時呢?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,要到幾時呢?」(詩十三1-2)在過去,我也曾提出「要到幾時」這問題。若知道從神而來的答案,我的心便安穩多些,但因着上天的沉默,我卻置身於迷茫中。

即使感到迷失,聖經以不同人物鼓勵我們去等候神。其中一個人物就是亞伯拉罕:「他將近百歲的時候,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,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,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,並且仰望神的應許,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,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,將榮耀歸給神,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。」(羅四19-21)當然,我們不是亞伯拉罕,亦沒有他直接從神聽到應許的經歷(創十二1-3),但我們忽略經文的重點,就是亞伯拉罕等了25年才見神應許的成就。25年,我們一生最多有4個25年的光陰,而亞伯拉罕彷彿虛度了其中1個。這樣的等候值得嗎?

在創世記,我們看見亞伯拉罕在等候中的掙扎,因他曾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神的應許(例如他以為婢女夏甲所生的以實瑪利就是他的後嗣,創十七18-19)。有時,我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成就「神」的計劃,那些我想達到的目標。但在等候中,亞伯拉罕愈來愈明白神的心意,並安靜地配合神的工作。原來,亞伯拉罕的25年不是白等的,因神用了四份之一個世紀轉化亞伯拉罕的生命,耐心地塑造他的品格,就是在等候忍耐中與神建立關係。最後,他接受了終極考驗,要獻上獨生子以撒(創廿二)。那時,亞伯拉罕的焦點不再是神的應許,而是信實的神—那為兌現承諾的應許者。說到底,等候有助堅固我們的信心、塑造我們的品格,並認識我們的上主,那位「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」的神(林前十三4)。願柴宣家一起學習等候,一個學不完的屬靈功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