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06/23 – 「即或不然」的神學實踐 – 楊靖紀牧師

牧者心聲

楊靖紀牧師

「即或不然」的神學實踐

聖經充滿很多信心偉人的故事,而但以理書第三章是典型的例子。故事講述尼布甲尼撒王製造了一個金像(高約27米、闊2.7米),召集眾官員作開光大典,並命令全國人民要俯伏敬拜此金像。凡違命者,死也!(因立時被扔在烈火中)正所謂「適時務者為俊傑」,但當全民遵命時,唯獨沙得拉、米煞、亞伯尼歌這三人抗命。這三人是誰?按第一章經文,他們是從耶路撒冷被擄來到巴比倫的猶太人,是「年少沒有殘疾,相貌俊美,通達各樣學問,知識、聰明俱備。」(4節)即使尼布甲尼撒給他們第二次機會,既聰明又有知識的他們居然作出令人目瞪口呆的回應:「尼布甲尼撒啊,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。即便如此,我們所侍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窰中救出來。王啊,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。即或不然,王啊,你當知道:我們決不侍奉你的神,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!」(16-18節)

究竟「即或不然」是一個怎樣的神學?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裡踐行這真理?作為跟隨耶穌的我們,在世必定遇上挑戰、艱苦和困難(羅八18-22;彼前四12-13)。在逆境,我們認定我們的神有絕對的能力及主權免去我們的痛苦(主禱文;參太六13),並且確信神能在最壞的處境、在我們身上成就祂的美意(羅八28)。當然,在平安無事的日子,這樣的認信和宣告是容易的,但若醫生告訴我們(甚至我們所親愛的)患上末期癌症,要認定神是美善和慈愛的,就顯得不容易了,對嗎?進一步而言,我們要問的是,若神沒有做那些祂有能力作的事(例如醫治、拯救等)、沒有應允我們的呼求,或沒有達成我們的期望,我們是否仍然信靠耶穌、愛祂到底?當生命危在旦夕、身心靈乏力時,我們會否像那三個年輕猶太人,在君王、偶像和烈火前揚言「即或不然」?顯然地,即使要死,這三位猶太人單單信靠和敬拜獨一的神。沒有妥協、絕不犯罪、堅守信仰和常存盼望(包括死後復活)是他們的生命見證,而他們的表達正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:「我父啊!倘若可行,求你叫這杯離開我!然而,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。」(太廿六39)

當實踐宣教使命或信仰真理,我們難免遇上困難,但我們卻可憑信仰望那位與我們同行、相貌好像神子的第四個人—耶穌基督(但三25)。不論任何處境,願我們尊主的名為聖,又願祂的旨意臨在我們身上(太六9-10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