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06/25 – 瞳感同行 – 楊靖紀牧師

牧者心聲

楊靖紀牧師

瞳感同行

《瞳感同行》顧名思義,就是透過眼睛去看見某個處境,並感受到某人的需要,從而以平等同行的態度去服侍他者。在執筆時,我即時在聖靈感動下想到耶穌的一個比喻,就是好撒馬利亞人。讓我們先聆聽神的話語:

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,落在強盜手中。他們剝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個半死,就丟下他走了。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,看見他,就從那邊過去了。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,看見他,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。唯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,看見他,就動了慈心,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,包裹好了,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,帶到店裡去照應他。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,交給店主說:『你且照應他,此外所費用的,我回來必還你。』(路10:30-35)

首先要注意的是,耶穌藉這比喻回答一個律法師的試探式問題,就是「誰是我的鄰舍」(25,29節),但耶穌最後卻反問律法師:「這三個人哪一個是他(落在強盜手中)的鄰舍?」(36節)明顯地,耶穌將問題的焦點從個人身上轉至他者身上。這也對應上文所提及,「盡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愛主」的具體表現就是「愛鄰舍」(27節)。在這個比喻,鄰舍的需要是顯而易見的。「剝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個半死」說明了不幸者的悽慘光景。不單失去衣物和金錢(人生的安全感),更是瀕臨失去生命(人生的盡頭)。看到此情此境,人應有怎樣的反應?最自然的答案是幫助他,對嗎?錯了!因為比喻中祭司和利未人卻是大多數人的反應。他們不理會鄰舍的需要,並可能對自己說:「不要自找麻煩」、「不知道這事件是否一個圈套」、「我剛做完聖殿職務,不如休息一吓」。其實,這些理由看來也合情合理,亦可以諒解,但所有答案卻是以自己為中心的,與「愛主、愛鄰舍」的吩咐背道而馳。此時此刻,真正「愛主、愛鄰舍」的人出現了。這個撒馬利亞人的「好」,在於他的《瞳感同行》—「看見、上前、倒油和酒在傷處、包裹、扶上牲口、帶到店裡、拿錢給店主」。這一切具體行動在於他「動了慈心」(33節)。原來,耶穌想門徒學習的功課是,一切行動是由心出發,由愛主的心啟動。即使要付上代價,愛的行動是值得去做的。

今天,有需要的鄰舍盡在我們眼前。你看見嗎?你心動嗎?你有行動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