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6/22-最後十篇(2):恆切禱告-楊靖紀牧師

兩周前,我提及最後十篇的牧者心聲分享㇐個主題,就是信徒生命的成⾧,即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裡愛基督、愛鄰舍和愛自己(太22:37-40)。在這三個向度,每個向度都有三個思考範疇,而最後㇐篇將作總結。有關愛基督的第㇐點是渴慕聖言,而第二點是恆切禱告。
信徒為何要每天恆切禱告?讓我們看㇐段經文,馬太福音9 章35-38 節:「耶穌走遍各城各鄉,在會堂裡教訓人,宣講天國的福音,又醫治各樣的病症。他看見許多的人,就憐憫他們,因為他們困苦流離,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。 於是對門徒說:『要收的莊稼多,做工的人少。所以,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。』」降生為人的耶穌來到自己的地方(約1:11),是要人聽聞天國福音後產生悔改的心,從而跟隨基督(太4:17)。當進入城鄉,耶穌常做的三件事是教訓、宣講和醫治(太4:23)。耶穌不單要人經歷靈命的更新,亦要體驗肉身的醫治,而這全人復興正是耶穌在世的使命。經文接着提及耶穌的服侍,不是出於職責所在,而是發自憐憫心腸。當看見眾人困苦流離,如同羊沒有牧人㇐般,耶穌的心便與他者的心連結起來、產生共鳴,繼而展開服侍行動。由眼動到心動,這是耶穌的服侍模式(太14:14,15:32)。對受助者來說,這感同身受的服侍比起物質的幫助顯得更為重要。然後,耶穌便向門徒說話,正好道出這篇文章的主題,就是恆切禱告。基本上,37-38 節告訴我們知道:(1)莊稼多,而莊稼是屬於主的;(2)工人少,所以門徒要祈禱,盼莊稼的主差派更多工人出去收莊稼。這是甚麼意思呢?聖經告訴我們知道,耶穌時刻祈禱,例如在曠野(可1:35)、在客西馬尼(太26:36)和在十字架上(路23:34)。向天父祈求時,耶穌的心思意念與行為舉動不是滿足自己的心,而是滿足天父的心。換言之,當主耶穌吩咐門徒祈
求,祂正要我們的心思意念有所更新變化(羅12:1-2),㇐生學習主耶穌信靠與順服天父的功課,好叫我們在生活上跟隨主的腳蹤,在各處教訓人、宣講福音,又醫治病症(雅5:14-15)。說到底,禱告導引信徒活在神的心意裡(帖前5:16-18),效法基督和服侍鄰舍。
讓我們在禱告中敏銳聖靈的帶領,常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(腓2:5),㇐生榮耀天父的聖名,誠心所願。